做语文病句练习偶然见到这样一句话:“刚刚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从1977年至2006年的30年间,中国的省市县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拔尖的人才”
——此话一出无疑能引发新一轮的对高考状元的嘲讽乃至对高考制度的批判,但是“拔尖人才”无疑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模糊词汇,符合什么标准才叫“拔尖人才”?在什么层面上的“拔尖人才”?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分支必然需要符合科学的基本规则:准确、严谨,暂且不讨论这样的调查报告是否是抱着有色眼镜去审视高考状元乃至高考制度,这样工程浩大的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是否有所保证?作为非抽样调查的一份调查报告使用“没有发现”这样不准确和具有引导性的词汇是否符合科学的基本要求?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查阅了相关报告并搜索了一些媒体对此事的解读,发现报告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如此绝对的措辞和论断,倒是在一些网络媒体的解读中发现了类似的评价,显然,这是一次媒体有意或无意的对科学的误读。
科学研究和大众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断层,科学所追求的严谨和大众需要的直观往往不能兼得,因此媒体的解读至关重要,如何将研究结果所使用的的专业语言准确地“翻译”成大众所能理解的直白的语言是媒体的职责所在。
受限于媒体人的专业知识水平,误读在所难免,但媒体若是为了追求关注度而进行添油加醋的描述、刻意隐瞒或夸大结论的某一部分即是不尊重事实、不尊重科学。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和曲解造就了现在满天飞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科学研究表明”,这并非中国特色,但是不可否认大量中国媒体对科学研究的解读并不负责,同时读者对新闻的辩识能力有限、质疑力度不足。在美国和香港媒体的信任度一直在下降,闾丘露薇对此的看法是公众对新闻的要求正在提高、公众有自己的看法。结合以上观点我认为就科学方面的新闻而言,媒体的高频率误读和读者辩识力的有待提高可以归结于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求真求实理念。
科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但是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是与学校的教育有关,关于教育这方面,可喜的是专家们早已在此做出努力,新课标教材已经在各个方面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并尝试将科学探究融入教学中,可悲的是在现行高考模式不够灵活,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下专家们的尝试成效不甚显著。其次在社会方面,不可说中国人不重视科学,但是事实就是中国平均科普水平只相当于日、美、欧国家十年至二十年前的水平,中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大多体现在对“科学”的崇拜或是迷信上,自身缺少科学的精神和理念。
也许是四千年的历史给了中国太多的阻碍,千年以来中国都对缺少真正的科学,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天文地理还是数学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和使用,缺少系统性缺少严谨性,包括中国选拔人才的方式也缺少求实的意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千年以来对选拔人才方式的质疑和探求从未停息,中国的一切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的见识短浅只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无力提出解决方法,但这不代表没有人能提出解决办法;历史给了中国科普进程重重障碍,但不代表没有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开头的那句话是经过修改的,原题中的这句话是个病句,是错误的选项。
本文链接:https://www.starduster.me/2013/08/01/%e7%97%85%e5%8f%a5/
本站基于 Creactive Commons BY-NC-SA 4.0 License 允许并欢迎您在注明来源和非商业使用前提下自由地对本文进行复制、分享或基于本文进行创作。
请注意:受限于笔者水平,本站内容可能存在主观臆断或事实错误,文中信息也可能因时间推移而不再准确,在此提醒读者结合自身判断谨慎地采纳。